在 2025 年东亚杯赛场上,中国男足代理主教练久尔杰维奇的一席话掷地有声:“东亚杯对手都是很好的队伍,我们全力以赴赢下这场比赛。” 这番表态不仅展现了塞尔维亚教头的执教信念,更折射出国足在新周期开启之际的破局决心。尽管最终以 1 胜 2 负的战绩连续四届获得季军,但这支以年轻球员为班底的国足,在与日韩强队的对抗中完成了关键的 “成人礼”。

一、强敌环伺:东亚足坛的残酷现实
本届东亚杯男足赛事汇聚了中日韩及中国香港四支队伍。韩国队虽未征召孙兴慜、李刚仁等旅欧球星,但以 K 联赛精英组成的 “韩国二队” 依然展现出强大的整体实力。首战对阵韩国,国足开场 8 分钟便被李东炅的世界波打破僵局,最终 0-3 完败。日本队同样以本土联赛球员为主,但细腻的传控打法和高效的反击令国足难以招架,次轮 0-2 告负。即便面对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国香港队,国足也直到第 20 分钟才由黄政宇打入制胜球,艰难保住季军席位。
从历史数据看,国足自 2015 年后已连续四届东亚杯无缘前两名。此次参赛的日韩两队虽未派出最强阵容,但整体实力仍碾压国足。数据显示,国足本届赛事控球率平均仅 39%,射门次数(22 次)不足日韩两队总和(54 次)的一半。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战术层面,更反映出中国足球在青训体系、联赛质量等基础环节的短板。
作为临时受命的代理主帅,久尔杰维奇在短短数周内完成了国足阵容的结构性调整。他招入蒯纪闻、吾米提江、廖锦涛等多名 “00 后” 球员,使国足乐鱼网站首发平均年龄降至 25.1 岁,创下近年来新低。这种大胆用人的背后,是久尔杰维奇对中国足球未来的长远布局 —— 他在执教亚运队和 U20 国足期间,便以挖掘年轻球员著称,此番将这种理念延续到成年队。
战术层面,久尔杰维奇针对不同对手采取了灵活策略。面对韩国队的高位逼抢,他尝试三中卫体系以增强防守厚度;对阵日本队时,又切换为五后卫阵型压缩边路空间。尽管这些调整未能带来胜利,但却为球队积累了宝贵经验。例如在与日本队的比赛中,国足通过中前场逼抢一度制造威胁,张玉宁的单刀和韦世豪的补射均险些破门。
不过,久尔杰维奇的执教也引发争议。部分媒体认为,他在关键场次中过于依赖老将颜骏凌、徐新,导致年轻球员锻炼机会不足。例如门将于金永、薛庆浩全程未获出场机会,廖锦涛仅在末轮替补登场 20 分钟。这种 “成绩优先” 的策略,与外界期待的 “彻底年轻化” 存在差距。
三、年轻力量:阵痛中的成长启示
尽管战绩未能突破,但本届东亚杯仍是国足新老交替的重要里程碑。以王钰栋、蒯纪闻、吾米提江为代表的年轻球员,在与日韩强队的对抗中展现出潜力与韧性。
18 岁的王钰栋作为锋线核心,三场比赛均首发出场,其边路突破和跑位意识令人眼前一亮。尽管未能取得进球,但他在对阵日本时多次利用个人能力撕开防线,成为国足为数不多的进攻亮点。蒯纪闻在中场的拼抢和出球能力同样可圈可点,尽管因经验不足偶有失误,但他在防守端的覆盖范围和进攻中的敢于拿球,已显露出未来核心的气质。
后防线上,吾米提江・玉苏普的表现引发关注。这位首次代表国足出战的年轻中卫,因左后卫位置伤病被临时改造为边翼卫。尽管在与韩国队的比赛中暴露出位置感不足的问题,但他在末轮对阵中国香港时成功限制了对手的边路进攻,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。
这些年轻球员的成长,印证了久尔杰维奇的执教理念:“国家队的组成是青训、U 系列队到成年队的整合过程。多个年龄段都出现了好的年轻球员,这是中国足球的积极信号。” 据统计,本届国足阵容中有 10 名球员来自 U22 国足,这种 “梯队衔接” 模式为未来的人才储备奠定了基础。
四、未来之路:新周期的机遇与挑战
东亚杯落幕之际,久尔杰维奇的代理主帅任期也画上句号。尽管他在赛后回避了是否竞聘正式主帅的问题,但中国足协已明确将其转聘为其他国字号球队教练,继续参与青训体系建设。这种安排既体现了对他过往成绩的认可,也为国足新帅的选聘留出空间。
对于国足而言,东亚杯的最大价值在于明确了新周期的建队方向。以王钰栋、朱辰杰、蒋圣龙为核心的 “00 后” 阵容框架已初步成型,如何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提升他们的比赛经验,将是新帅面临的首要任务。此外,足协需加快推进青训改革,借鉴日本 “校园足球 + 职业梯队” 的双轨制模式,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断档问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国足在本届赛事中暴露出的体能短板不容忽视。数据显示,国足下半场失球率高达 60%,这与球员在高强度对抗下的体能分配不当密切相关。未来需在训练中强化体能储备,同时通过联赛优化球员的比赛节奏。
结语
久尔杰维奇在东亚杯期间的执教,是中国足球在低谷中寻找方向的缩影。尽管未能带来突破性成绩,但他通过大胆启用新人、尝试战术革新,为国足注入了新鲜血液。正如他在赛后所言:“中国足球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。” 这条道路或许漫长且充满荆棘,但唯有坚持年轻化战略、夯实青训根基,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真正 “全力以赴赢下比赛”。